南通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一文读懂,明朝对外通商政策为什么摇摆不定

网络整理 2019-04-25 最新信息

为了管理与外国的朝贡贸易,明朝设立了市舶司这一机构,从此市舶司就成为了明朝对外通商的先行者,全权负责对外贸易。而市舶司这一机构却在有明一朝几经波折,屡次被废,却又重新设立,市舶司的变化也说明了明朝动摇不定的对外通商政策。那么,明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因为明朝的对外通商政策与市舶司这一机构息息相关,市舶司能够直接反应对外通商政策的变化。所以不妨先花一点篇幅给大家讲一下市舶司。

其实从唐宋,到元明都曾设立市舶司这一机构,到了明朝洪武三年(1370)的时候,朱元璋在广州、宁波和泉州设立了市舶司,这三个地方也成为了当时的通商口岸。当时外国人要想和中国人做生意,只能到这些地方进行。不过这个时候的市舶司是用来发展官方贸易的,所谓“通夷情、抑奸商,俾法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是不许民间有私人从事海外贸易的,同样也不欢迎外国非官方商队来华进行贸易往来。从这就可以看出明朝的市舶司跟前三朝有很大的不同,前三朝主要是政府为了发展国外贸易,是为了挣钱而设立的。而明朝最初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一个补充工具,并且还要充当对外宣扬国威的一个门户。同时还要帮助皇室搜罗海外的奇珍异物,以及各种海外特产。这种典型的朝贡贸易并不是以挣钱为目的,具有很明显的封闭性。

一文读懂,明朝对外通商政策为什么摇摆不定

市舶司所在地

明朝初期的时候,倭寇虽然有所进犯,但是并没有形成气候,政府军队可以很容易的抵挡住他们。所以朱元璋就在广州、宁波和泉州设立了市舶司,到了正德至嘉靖年间的时候,政府很难抵挡住倭寇的侵略,就于公元1523年撤销了三个市舶司,对外贸易也一度禁止。而嘉靖后期倭寇的威胁基本解除之后,隆庆元年,市舶司再次恢复(起初为督饷馆,并无明显差异),海禁政策再次解除,准许人民通航进行海外贸易。

一文读懂,明朝对外通商政策为什么摇摆不定

泉州市舶司遗址

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沿海局势稳定,市舶司则得到维持;沿海局势紧张,市舶司则被停罢。沿海局势又主要是倭寇造成的,从明初倭寇危害较轻,到嘉靖时期的倭寇之患渐演渐烈,市舶司也深受其影响,随之而来的就是对外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

从这可以看出来,倭寇的活动影响了市舶司的废立,而市舶司的存在与否也反应了对外通商政策的变化,所以从根本上讲,是倭寇影响了对外通商政策。所以也不得不谈一下倭寇的问题。

一文读懂,明朝对外通商政策为什么摇摆不定

日本倭寇

明朝建立于1368年,这一时期的日本从1336年开始,就爆发了内乱,一直到1396年结束,期间分裂为南北两朝。当时实际控制日本的是将军,也被称为征夷大将军,他又有自己的幕府,而当时的日本就是处于足利幕府时代。幕府下面又有很多的封建领主,他们有自己的地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不是完全服从幕府的统治。而由于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力量较为薄弱,土地养不活人民,便寻求与明朝通商。封建领主下面又有一批武士,他们很多没有自己的土地,为了生存他们就出海打劫,这就是最初倭寇的来源。而幕府在与明朝通商的过程中,却遭到了封建领主们的破坏,幕府又控制不了这些封建领主,于是内战再次爆发。从1467年到1573年,就是日本的“战国时期。”由于国内战争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人活不下去,也选择出海为盗,成为了倭寇,对明朝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一文读懂,明朝对外通商政策为什么摇摆不定

与倭寇作战

这两段时期,对应到中国,正好是倭寇活动频繁,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时间。市舶司撤销与重设的时间也与日本国内倭寇的兴起与减少的时间基本相符,同时明朝的对外通商政策也做出了相应地调整。所以可以说,明朝的对外通商政策,很明显的受到了倭寇的影响。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内地地主阶级和东南沿海大地主之间的较量。

东南诸省本来用于耕作的土地就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用于耕作的土地就越来越少。当人口达到一定的数量之后,单纯的依靠土地已经养不活那么多人了,就必须要把目光转向广阔的海洋,也就是发展对外贸易。本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但是因为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不断变化,实现自由贸易这一目标变得尤为艰难。前文已经说过,倭寇猖獗,政府禁止对外贸易的时候,就只能私自出海,甚至有不少人与海盗勾结,或者入海为盗。而倭寇活动不那么频繁,国家又允许出海经商的时候,就抓住机会大力的发展对外贸易。而往往有实力进行对外贸易的,就是已经通过土地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大地主。他们从土地上所能获取的财富达到了一个上限,要想多挣钱,就把方向转移到了海洋。

一文读懂,明朝对外通商政策为什么摇摆不定

出行船队盛况

所以说因为政府是否允许出海经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经济利益,所以他们是坚决支持对外贸易政策。又因为他们自身力量的雄厚,所以说在政治上他们很轻易的就找到了自己的代言人,这些人或本身就是出自东南这些省份,要么就是靠这些沿海大地主的经济支持,他们在中央也是坚定的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而与沿海大地主不同的是身处内地的大地主们。由于受地域的限制,他们无法通过海洋来获取利益。相反,如果倭寇猖獗的话,他们甚至还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不仅会直接受到他们的侵扰,还要出钱给朝廷剿灭倭寇,可以说是深受海洋之害,起码在他们看来就是这样。他们认为只要紧闭国门,不进行对外通商,那么倭寇就不会来,他们也就不用再费钱不讨好了。而由他们支持的一批官员,也就是他们的代言人,在皇帝面前,自然是大力支持禁止对外贸易。

总的来说,禁止通商派和允许通商派,分别代表着内地大地主和沿海大地主的利益,在不停的争斗,而他们两派势力的强弱又往往直接影响着明朝的对外通商政策。

一文读懂,明朝对外通商政策为什么摇摆不定

对外通商带来的繁华

嘉靖年间,倭寇再次横行。公元1546年,明朝政府派遣了一名叫作朱纨的官员到东南,主管浙江、福建两省的军事,负责抗倭事宜。他就是禁止通商派,坚决执行禁海方针,一个人都不许出海。而且还坚决动用武力进行打击,他把行动中抓来的几十名海盗头目都给杀了,其中就有一些中国人。这下就引起了一场政治上的风波,因为有些中国人就是沿海这些大地主派出去的人,这严重的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于是他们在中央的代言人就向皇帝控告他错杀良民。禁止通商派自然也不愿意了,两派就在皇帝面前吵来吵去的。

一文读懂,明朝对外通商政策为什么摇摆不定

庞大的船队

朱纨这个时候也上书为自己辩护,说:“去外国盗易,去中国盗难;去中国之濒海之盗易,去中国衣冠之盗尤难。”这话一说,浙江、福建的大地主们更加的痛恨他,对他的抨击也越来越激烈。这件事大概是沿海大地主占了上风,很快明朝政府就撤了他的职,派了一个官员来督查此事。朱纨无奈之下,说了一句:“纵天子不欲死我,闽浙人必杀我。”之后无奈自杀。

朱纨的死反映了两派之间激烈的斗争,而两派的斗争又直接影响了明朝的对外贸易政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影响明朝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倭寇的活动;二是内地大地主与沿海大地主的争斗。不过归根到底,主要还是倭寇的影响更大一点。

参考资料:《明史简述》吴晗

《明史》

《沉暮与新生》张海英

本文作者:听历史说话(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2732561824743948/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明朝   日本   外交政策   朱元璋   经济   战国时期   泉州   宁波   广州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