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网络整理 2019-05-31 最新信息

明代官制的特点,是权力上的相互制衡。比如在地方上,“三司”分权以制衡,任何一司之长官皆无法专断独行;在朝廷里面,废丞相、中书省,分权于各机构。

不仅如此,明太祖朱元璋还十分重视吏治,他曾说过:“国家立三大府......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

因此,朱元璋扩大了监督机构的势力,由他们来制衡整个文官集团,这个监督机构就是大名鼎鼎的言官。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明代的言官一直是历史学家口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他们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监督机构了。朱元璋赋予了他们神圣的责任,这些责任亦在后面一封封弹劾奏疏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六科与都察院组成言官系统

先来说说言官的组成吧。明初,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科首领为都给事中,官秩正七品,附属官员有左、右给事中各一人,官秩从七品,其下还有若干职位。六科的官员被称为谏官。

可不要因为这些谏官品级低下就轻视他们,六科手握之权足以让整个文官集团都为之忌惮,曾经就有大臣抱怨道:“天下事惟辅臣得议,惟谏官得言。谏官虽卑,与辅臣等。”不仅如此,六科的官员疯起来,连皇帝来的面子也不会给。

据《明史》记载,六科之职,对外稽查六部百司,对内则规劝圣上。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所以,就算是谏官们规劝圣上的时候言词“过激”了一点,皇帝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从细处讲,六科主要拥有以下的权力:

  • 官员之自陈需经吏科审核,并由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自陈,是指四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在京察(六年一次,考核两京官员)时,自述其功过。四品以下的,则由都察院等来考核。
  • 对于皇帝之品行、朝廷之政策、百官之忠奸,各科都有权上疏陈述。

再来看都察院,这里面的官员又名台官,与谏官(六科)共同组成明代的言官系统。其内设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左、右佥都御史以及十三道监察御史。

都察院是专管纠察百官、辨明冤屈的,明史谓其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在各式各样的官员审查中,都察院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福乱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贪冒坏官纪者,劾。凡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成宪、希进用者,劾。 ——《明史·志第四十九》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谏官与台官这两个机构,在职责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被称为“台谏合一”。虽是如此,两者的侧重点还是有区别的。

台官主要倾向于官员的考核审查,谏官则是直言进谏、匡扶君主。他们大多秉持“舍身取义”的原则,不顾其个人之危险,冒死直言。

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后世的皇帝们不敢违背组训,再加上他们又想留下个虚心纳谏的美名,所以对言官多有忍让。

当然,事无绝对,有几个比较特别的皇帝,比如说明神宗。这位皇帝消极怠工不理朝政,言官们劝谏无功后,直接把他骂的狗血淋头,像海瑞骂嘉靖那样的奏章都收到过不止一封,但神宗对此却不置一词,不主动、不追究、不负责,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颇有看淡名利之意。

言官与内阁

监督权与相权一直位于历代中央政府的权力核心。古代各朝理想的制度,是在监督机构的制约下,丞相能够最大的发挥作用。秦代,丞相与御史大夫同列于三公之位,但此时的御史大夫更相当于丞相的秘书。等到了明代,言官与内阁之关系,又变的大有不同了。

内阁本无相权,殿阁大学士最初只备顾问,但后来其权日涨,“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明代早期的政治尚属清明,言官与阁臣亦能携手共进,为国分忧。宣宗时,有一位被称为“鲁铁面”的鲁穆御史,辅臣杨荣家人犯法,(鲁)穆治之不少贷。荣顾谓穆贤,荐之朝。御史公正无私,辅臣举贤不避亲仇,这种政治素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英宗之后,宦官的势力膨胀,内阁便与言官合作携手打压宦官势力。虽说如此,但此时的政治已开腐败之风,官员结党营私的现象盛行,言官也便得不像以往清澈了。

明宪宗年间,一进士因医好内阁首辅万安不举之症,被升为御史,旁人戏称其为“洗鸟御史”。“洗鸟御史”现象的出现,亦可以看出明代腐败之开端。

历史随着时间发展,嘉靖朝的言官与内阁开始对立,这一切主要体现在严嵩把持朝政,言官群涌而起对其进行弹劾。

万历皇帝初期,张居正夺得大权,对国家实施改革。他以内阁控制住六科,然后通过六科再控制六部以致百官。此时的言官,已经彻底沦落为内阁的权力斗争之工具。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张居正手握大权,又贵为帝师,深受万历皇帝的信任,所以趋炎附势者比比皆是。但按明朝之祖制,六科该为一个独立之机构,只向皇帝负责,张居正的考成法却改变了这一切,这就为之后言官们与张居正的冲突埋下伏笔。

居正生前,言官们被压得死死的,御史刘台曾上疏弹劾居正“违背祖制”“以相自处”,结果居正以退为进,向万历皇帝提出辞职,万历皇帝为了挽留他,将刘台逮捕下狱。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居正死后,万历皇帝被“权臣”压抑的不满终于爆发,言官亦汹涌而出,先是陕西道御史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状”,后又责其侵占田地、专断独行,一股大清算就此爆发,言官又重新掌握占据了上风。往后,言官集团开始腐败,不但没有发挥自己原有的责任,还起了反面作用。

明末腐败的言官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凌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已经逼近皇宫,紫禁城上空弥漫的硝烟为皇朝的灭亡添上了凄凉的色彩,历时两百余年的大明朝变得摇摇欲坠。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缢,留下了“诸臣误朕”的遗言。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明后期的官僚党争严重,决疣溃痈,言官们亦随波逐流,变得腐烂。

明至中叶以后,建言者分曹为朋,率视阁臣为进退。依阿取宠则与之比,反是则争。比者不容于清议,而争则名高。

——《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形成这一切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 整个官僚集团变得腐败,官员为了升迁而贿赂言官,言官们无法抵住诱惑,做出了“随大众”的行为。
  • 明朝之俸禄略低,很多官员是无法养活一大家子的。
  • 腐败之风开后,选拔言官之标准变了样,大量滥竽充数之人混进了言官队伍。

虽说明末之言官腐败不堪,但尚有些许清流存在,令人叹息的是,这些人的下场往往很惨。

从清澈到浑浊:明代言官的兴衰浮沉

在弹劾魏忠贤的言官中,周宗建被诬下狱,“珰命钉以铁钉,不死,复令着锦衣而以沸汤浇之,顷刻皮肤卷烂。赤肉满身婉转两日而死”;上疏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的杨涟,被“异刑酷拷,肉绽骨裂......髓血飞溅,死而复苏......齿颊尽脱,钢针作刷,遍体扫门都丝......复以铜锤击胸,胁骨寸断,仍加铁钉贯顶”。这些人以身许国,一片赤胆忠心,实为后世之榜样。在党争的朝廷里,每个党派都会网罗一群言官,他们利用言官来攻击自己的对手。

魏忠贤权倾朝野时,虽有一部分言官奋起反抗,但趋炎附势充当鹰犬者更多。这批言官在魏忠贤的指示下,大肆铲除异己。

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盖忠贤杀人皆成于附阉邪党,彼其甘心善类,授之刃而假手焉且加功者,罪直浮于忠贤已。

由此可见,在明末结党营私的官僚中,言官变成了门户之争的工具,他们在别人的指示下,将朝政搞得乌烟瘴气、一塌糊涂。


参考文献:

  • 《明史》
  • 《明季北略》
  • 蔡明伦《从对立到合流:明代言官群体与宦官的互动》
  • 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本文作者:岁月青史(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526909650783489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明朝   朱元璋   明神宗   张居正   居正   明史   严嵩   历史   纪纲   夏言   政治   明宪宗   陕西   中国历史   帝师   秦朝   杨荣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