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网络整理 2019-05-12 最新信息

1. 国难

1900年,命运跟中国人开了一个大玩笑。

面对席卷华北的义和拳,清政府鼠首两端,剿抚不定,终给列强以口实,使之打着“保护使馆”的名号,再一次将战火烧到了中华。损兵折将,京师失陷,辛丑一纸条约,更将大清最后的遮羞布毫不留情地扯了下来:

赔款4.5亿两白银,人均一两,以示侮辱;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各国可派兵驻守,而中国人不许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于北京-山海关沿线驻军;……

这些苦果,如中国人心头好不了的伤,时时阵痛。

然而只是这些并不够:还有一个更大、更苦、更让人痛心疾首、难以下咽,却很少被今人提起的“果子”,被俄国当做新世纪的礼物,送到了中国人面前。

——东北,被俄国给占了!

早在1896年,通过《中俄密约》,俄国便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等特权。

1897年,俄国又以武力相要挟,强租旅顺、大连,将辽东半岛划入势力范围。

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俄国不仅参加了联军,自己更是组织了一支兵力多达十余万的军队,大举入侵中国东北。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东北便沦于俄手。

占领东北的过程,残酷而血腥。烧杀抢掠,惨案迭出:火烧瑷珲城“海兰泡惨案”“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皆俄国侵略军所为。

根据当时报纸报道,俄军占领沈阳后,当地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诸货异常昂贵,省中大小洋庄利市不仅三倍”,“老弱妇女粥厂尚不能容,冻饿待毙者不少”。东北人民于俄祸饱受折磨,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痛不痛?

以上这些,不过是俄国侵吞中国北部,建立“黄俄罗斯计划”的一部分。

联想下1931年的那件事吧。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俄罗斯帝国的扩张计划,其中覆盖中国北部的那部分,即所谓“黄俄罗斯”。

2. 圣地

俄国算盘打得很精:

一方面,俄国眼看这大清帝国就要“崩溃了”,便趁火打劫,攫取“尽可能大”的一块,以便在未来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不至于“吃亏”;

另一方面,在攻下沈阳后,俄国又向流亡出京的清政府抛出橄榄枝,表示拥护慈禧的统治,愿意与清政府和谈,甚至第一个向列强倡议从华北撤军。当然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换取清政府对俄国占领东北的承认。

1900年,清政府的统治已然危如累卵,俄国的劝和也确为清政府所急需。而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对外屡战屡败,丧师失地。在俄国人看来,反正你大清土地丢了那么多,再丢一块也没什么嘛:中国东北,俄罗斯帝国志在必得。

然而俄国失算了。要让清政府放弃整个东北的主权,这真的不太可能。因为东北对清政府来说,意义非同寻常:

那可是满清老祖宗们发家的地盘,是埋葬着太祖、太宗英魂的土地!

在满族统治者眼中,东北“已视同汉高之丰沛,光武之南阳”,圣地一般的存在。早在康熙时期,清政府便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严禁关内汉人进入“龙兴之地”垦殖。而今针对俄国割占东北的要求,有大臣痛切地说:“不可以为人,安可以立国?”

——东北要是像香港、台湾那样丢了,清政府真的可以关张大吉,走好不送了。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清太祖努尔哈赤。他以及他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的陵寝,都在东北。

1901年的第1天,清政府便任命杨儒为全权大臣,与俄国谈判交收东北事宜。杨儒当即表示,东北为“发祥之地,陪都在焉,列圣陵寝在焉,万万无不收复之理”

3. 敌友

谈判结果最爱君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倚仗武力,俄国根本不鸟疲弱的清政府。在40年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俄国就是这么干的:

积极怂恿英法联军进攻北京,自己一面充当调停人,一面却派兵翻过外兴安岭占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签下来,两大片土地收入囊中。

所以现在,他们觉得再这么干一次也未尝不可。

辛丑缔约后,列强们确定了巨额赔款和各种在华利益,便开始纷纷从中国境内撤军。而俄国,居然愣是赖在东北不走。

事情拖到1903年,东北还是给俄国占着,形势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

清政府很着急,不得不祭出“以夷制夷”的大招,把俄国在中国东北的作为和诉求透露给其他列强,将东北问题国际化。

有几个列强收到消息后,也跟着急了。

美国人急了:我当初提议“门户开放”,大家不是说好了利益均沾,机会均等,不瓜分中国吗?你现在要独吞东北这算什么?

英国人急了:你俄国佬一下子占那么大的一片地,是想搞事情?要在远东跟我叫板是不?

日本人更急:甲午一战,吃到嘴里的肥肉(辽东半岛)被你俄国逼着吐了出来,现在可倒好,你自己却抢了整个东北吃独食?不干!

早在1902年,英国、日本就已结成同盟。现在英美出钱,日本出头,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东北问题上与俄国针锋相对。

又这样耗了一年,利益相关方多次交涉无果。黑土地上空战云笼罩:大战一触即发。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日俄战争漫画。日本人在英美的支持下,公开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

4. 宣战

1904年2月8日,日本在未告知清政府的前提下,对俄国不宣而战,突袭旅顺军港。日俄战争爆发。

两个流氓光膀子抡胳膊掐了起来,对此清政府是窃喜的,毕竟东北问题破了僵局,有了转机。然而新的难题也摆在了清政府面前:两个流氓在自家院子里干仗,我该怎样表态?

战争爆发前,英美等列强考虑到,若清政府参战,不管加入日俄哪一方,都有极大的风险导致中国国内混乱,局势失控,危及他们在华的商业利益。

于是,英美等列强不断知会清政府,要求清政府在未来可能爆发的日俄大战中,跟他们一道“保持中立”,将战争规模限制在中国东北。

然而关于“中立”这个问题,清政府并不傻。

一旦宣布“中立”,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不合国际法:之前从来没有哪个受侵略的国家,能对侵略者保持“中立”的

其二如果坐视日俄为祸东北,清政府在国内会威信必将大损;

其三当战争结束后,有可能会给战胜国以“清政府弃置东北,自让主权的口实”。

所以,要宣布“中立”,清政府心里是极不情愿的。

对此,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主流的意见是“宣战”,并且

——联日拒俄。

宣战是没毛病的,但是联日?怎么能联日呢!

其实,有这样的主张也是无奈。毕竟,20世纪初的中国,国力是真的不行了。

都知道打仗是鏖兵烧钱的。庚子国变,北方的军队被打残的还没缓过劲,仅有的兵力也不足以单独与俄作战。《辛丑条约》签订后,还军火禁运两年,雪上加霜。

军力如此,财力更烂。1904年1月,慈禧太后跟大臣哀叹道:“库储一空如洗,无米何能为炊?”

以这样的本钱单独跟俄帝正面刚,精神可嘉,倘若不考虑结果的话,但试无妨。

所以,虽说所有人都相信日本在东北问题上出头,一定夹带着私心,但既然独立抗俄没戏,也就不得不引日本为援了。由此联日拒俄之论,层出不穷,张之洞盛宣怀岑春煊等人,皆持此论。

“俄胜势必吞并,日胜无非索酬,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与其畏俄而不许,何如亲日而获成。”

“不助日仍无全理,助日则或有幸望。”

……

张之洞甚至说“以日本之将校,率我之兵,庶几可与俄人一战”。居然让日本军官来指挥中国军队,与俄国人打仗?还可与之一战??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1903年12月,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俄事警闻》,3个月后改名《警钟日报》,该报是当时国内报道日俄东北纷争的主要报刊之一。

“联日拒俄”,不仅在政府官员中颇有市场,在民间也是呼声很高,比如《俄事警闻》在日俄开战前便发表文章,认为日俄纷争是“中国拒俄的好机会”,觉得日本打俄国是帮助中国,而英国与日本结盟是帮助日本,也就是帮助中国。所以“这个仗打起来,比义和团妥当得多哩”。

甚至,连海外华人华侨也致电外务部,请联日战俄,表示愿助军饷。在当时国内的报刊中,“中日联盟”的消息也屡见于报端。

但有一个人,却不这么看。

5. 中立

1903年12月22日和27日,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两次致电外务部,表示如果日俄决裂,我应守局外中立,原因袁世凯说得很简洁,很明白:

附日则俄分陆军扰我西北,不但中国立危,且恐牵动全球。日俄果决裂,我当守局外。”

应该说,袁世凯的担心不无道理:大部分主张联日拒俄的人,都忽略了一个事实——中俄两国有着漫长的边界线。一旦对俄宣战,战争规模势必扩大,东北是否能收回暂且不论,新疆如何得保?蒙古如何得保?倘若战事持久财力不支,引起内地混乱,又当如何应对?

其时清政府刚刚经历庚子之乱,阴影还在,“良由创巨痛深之余,慎言战事”。袁世凯的几句话让“中立”之说渐渐占了上风。清政府也愈加举棋不定。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鸦片战争前清朝疆域图。整个北部边疆,从东到西的半环形,均为中俄边界。

吊诡的是,日俄战争参战的双方,居然也希望清政府能保持中立。

俄国的担忧与袁世凯所言相似。鉴于全面与清政府开战,势必会拉长战线,让俄国在东方深陷战争泥潭,而众所周知俄国的重心在欧洲。况且,1900年以来占领东北的四年间,俄国的所作所为,也深遭中国人痛恨,这让俄国很是忌惮。

俄陆军大臣库罗帕特金多次说,

“被逐块瓜分的四亿中国人显然是要咬人的,而我们将首先被狠狠咬住”,

并且“一旦开战,我们就不得不进入一个完全不适于作为战场的国家,而中国人会帮助日本人”。

日本呢,作为英美的马前卒,为老大打这场代理人战争,自然一切以老大的意志马首是瞻。一方面日本紧跟英美,希望清政府能保持中立;另一方面,考虑到战争收益,为了能取代俄国独占中国东北,日本自身也不希望清政府参与进来。

1904年1月9日,驻日公使杨枢向外务部转达了日本希望清政府采取中立政策的愿望:

对俄谈判“万一决裂,不愿他国掺入,并愿贵国中立,以免他国借口,横生枝节”

就这样,面临“宣战”与“中立”两难选择而陷入纠结的清政府,于日俄战争爆发后的第5天,才正式表态,宣布“局外中立”,并划定饱受后人诟病的“交战区”。

当时很多国人表示不能接受:怎么能看着自己的国土国民遭受外敌蹂躏呢?

革命团体更是高潮,纷纷指责清政府无能,鼓吹革命。

也许他们面对这危局乱局,有更好的办法吧。

6. 暗助

清政府屈辱地宣布“局外中立”,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这大概就是关于日俄战争的全部。然而对历史认知的全部,往往并不是历史的全部。清政府跟日俄的这场恩怨,远没有随着清朝皇帝的一道诏书而终结:

虽然名义上是中立,但实际,清政府在日俄战争的战场上,一直暗中帮助日本。

早在1903年11月底,日军参谋本部就派遣曾做过北洋军教官的日军大佐青木宣纯,以使馆副武官的身份紧急来华,与袁世凯面商中日联合,组织情报机构和招募东北“马贼”等事宜。战争爆发后,清军便在多个领域给予日军协助。除了没有直接与俄军开战,清军的所作所为俨然“联日拒俄”。

首先是情报工作。根据与青木宣纯达成的合作意向,袁世凯从北洋军中挑选了数十名精干的士官,与日军组成联合侦探队,帮助日军在东北刺探情报。后来的军阀吴佩孚,当年就是其中一员,还曾因功被日军授勋。

在军需物品上,清军对日军的支援也很是慷慨。

日军的“特别任务班”,常常深入中国东北、俄国西伯利亚等地进行破坏活动。据特务班成员回忆,当他们经过清军防守的“中立区”时,曾受到直隶提督马玉崑的帮助:不仅有“大量的炸药”,数额庞大的活动经费;双方甚至还约定了暗号,以便特务班成员在遇到危急情况时能逃入清军兵营获得庇护。

清军对日军的援助是官方暗中授意,而民间对日本的援助,则有很多是自发的。

战争一爆发,日本使馆的翻译们就以“长白侠士”“辽海义民”之类名义撰写檄文,在东北秘密张贴散发,号召民众助日抗俄。而很多东北民众,苦于俄匪的折磨,一经日本人挑弄,也的确没有辜负日本的期望:除了自发组织团练,与俄军作战,还有很多人,应日军的招募,加入日军组织的所谓“东亚义勇军”“正义军”,直接参与日俄战争,“助日剿俄”

日俄战争打得相当惨烈,日军伤亡很大。而清政府的南北督抚们也没有闲着:他们竟筹划抚恤日军伤亡士兵

盛宣怀曾向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端方提议,“各省合筹”,由清政府出钱,通过上海的红十字会将抚恤金交给日本。这样既不会逾越清政府的中立地位,又能赈济日军死伤士兵。袁世凯、端方对此“极表赞成”。两广总督岑春煊等人也参与其中。而在民间,如郑观应等人也在广州组织“赤十字社”,募捐赈济日军伤兵。

这真是不能再周到了呢。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日本画作中的日俄战争。

7. 抗议

俄国人忍不了了。

在日俄战争中,俄国不止一次向清政府就“严守中立”一事提出“严正抗议”。

针对日军在辽西招募华人助战的情况,俄国曾抗议:“日本在辽河以西无理任便招募华人……地方官阳奉阴违,禀报不实,暗助日本。”而清政府地方官的回应却是:“实非卑职绵力所能查禁。”实际上则是“佯作不知,任听招募,并未力行阻止”

针对在东北各地风起云涌的抗俄运动,俄国抗议清政府对此视而不见,清政府回复道:“兵力不及,势难遍禁。”其实就是放任不管,随便你抗俄,怎么抗都行。

针对中国国内对俄舆论的“不友好”,俄国抗议说“民情汹汹,甚为西人危”。清政府则以“民情均甚安和”辩驳。哪里民情汹汹了?没有的事儿~

俄国人气疯了,照会各国,发出严正警告:“倘再有此项情节,俄不得已只能顾自己利益以对此种中立矣。”敲打清政府,你要是再这么“中立”下去,那我们俄国可就要采取行动了。而清政府呢,始终矢口否认,并作各种辩驳,极力向各国澄清,自己是“严守中立”的。

对此,俄国人气在心头,却也不敢真的做出什么大动作。因为俄国清楚,一旦破坏了中国的“中立”地位,与清政府全面开战,则英美必然不会坐视不管。对俄国而言,当初占领中国东北是趁火打劫,与日本开战是全然不把对方放眼里。说到底,俄国人只是想“捞一笔”,并趁机转嫁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而已。倘若俄国在远东陷入战争泥潭,欧洲各国又借机生变的话,这买卖,俄国人可就亏大了。

所以日本和俄国干了两年,而清政府便如此“中立”了两年。关于清政府表面中立,暗中助日的情况,几十年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们也含蓄地承认:

“日俄战争时的日清关系良好,在满洲作战中得到不少方便。”

而俄国只能吃这个“哑巴亏”了。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十月革命后全家被布尔什维克处决,尸体被浇上硫酸和汽油销毁。

8. 惊梦

所以当时的国人,是如何看待清政府对日俄的政策呢?

根据《警钟日报》1904年2月28日报道,当时国内一般的民众的情绪是“往往闻日本战捷即喜悦不胜如梦如醉”。甚至还有人主张编成义兵,附入日军,去打头阵。

这看起来很像抗战时期的伪军对不对?

然而不要弄错。在当时国人的眼中,帮助日军并没有什么不妥,反倒是当年留学日本的鲁迅在电影里看到的,那些替俄国人做间谍的,才会被国人当做“卖国者”唾骂。

而有的观点则相当有高度,关注点不仅停留在日俄战争对东北困局的突破,还将这场战争上升到黄种人对白种人,亚洲人对欧洲人,立宪对专制的层面上来。《中外日报》在日俄战争爆发3天后便发表社论,称这场战争“实有一大喜之事在”,因为若日本战胜,则可打破黄种人不如白种人的谬见,使国人认识到“国家强弱之分,不由于种而由于制”

还有些报纸的文章更加过分,简直让人看不下去,比如下面这个,1905年5月5日的《京话日报》,里面有篇评论写道:

“东三省的信息传来,我们无能为的百姓,稍微明白同洲同种的大义,没有不盼望日本战胜的,这一层的爱情,何等亲切?

虽然也有舆论对当时东北的局势表达了一定程度的担忧,指出日本动机不纯,就算日俄战争日本打赢了,我们也不能对此“泰然自足”。但在日俄战争期间,尤其战争初期,国内的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站在日本一边。伴随着先前国内“拒俄运动”的开展,也难怪俄国会跟清政府抱怨“民情汹汹,甚为西人危”了。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日俄战争示意图。

然而,再美的梦,终究是梦,早晚都有梦醒的那一刻。那时的中国,毕竟是弱国,而那时的日本,毕竟是禽兽。

随着日俄战争的扩大和升级,日军的某些“残暴行为”开始渐渐为国人所知晓。

比如有报道说“日本前敌之军士,每得一城池,或过一村落,亦大半奸淫掳掠,鱼肉苍黎”

比如当日军进入东北某地时,因“无地安身”便强占民宅:“民宅之被占据者,不一而足,值此严寒,居民皆扶老携幼,露宿原野,号哭之声,惨不忍闻”。

1905年3月,日军攻占沈阳。当地的百姓见日军把俄军赶跑了,以为天下太平了。谁知日军刚入城,便以“搜捕俄军奸细”为名又抓又杀,接着以“接济俄军”为名关闭了沈阳最大的商行,以致商家“人人自危,朝不保夕”。

据报道,日军自入奉天省城以后,“兵丁毫无约束。城中尚可,四乡居民大受其扰。(日军)每至一村,搜掠财物、奸污妇女比比皆是……妇女因奸而死者已不可数计”。

甚至,日本还要求沈阳全市悬挂日本国旗……

这安的什么心,任谁都能看出来了吧。

9. 收场

1905年5月27日,对马海战俄国惨败,这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同年8月9日,出于美国的调停,日俄两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朴茨茅斯开始和谈。果不出所料,由于“局外中立”,在日本的强力阻挠下,清政府被排斥在谈判桌之外。

根据日俄达成的朴茨茅斯条约,日本取得了原俄国在旅顺、大连,以及南满铁路等的权益。而由于条约中“须商请中国政府承诺”的规定,所以在日俄完成谈判后,日本才又单独与清政府谈判,以期将通过条约攫取到的利益落实。

中方谈判代表:两个不太顶用的军机兼外务大臣,加一个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

中日之间的谈判从1905年11月17日开始,到12月22日结束,前后持续了1个多月,双方共会谈22次。

最终谈判结果,在很多学者看来,清政府不仅被迫接受了朴茨茅斯条约中涉及中国东北的内容,还“无缘无故地将更多的主权拱手让人”,是不折不扣的“卖国条约”;

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最终的谈判结果是中日双方妥协的产物,袁世凯等人在谈判中已然尽力。

所以袁世凯在谈判中究竟是如何作为的?日方谈判代表小村寿太郎对此倒是有一番评论:

“此次我抱有绝大希望而来,故会议时竭力让步。我以为袁宫保必有远大见识眼光,对于中日会议后,本想与他作进一步讨论两国联合对抗俄国之事。不意袁宫保过于保守,会议时咬文嚼字,斤斤计较,徒费光阴,不从大处着想。故联盟之意,此时不宜表示。”

然而国力的差距摆在那里,任一个人“咬文嚼字,斤斤计较”,又能有多大作用呢?

两个流氓争夺中国的东北,清政府为何要与日本合伙干老毛子?


▲日本人最痛恨的晚清大员,非袁项城莫属。

10. 余波

日俄战争,这场直接关系到中、日、俄三国利益的战争,就这样落幕了。在这场战争中,

俄国失败,虽然保住了在中国东北的一部分利益,但国内的局势却因此次战败再度恶化,沙皇的统治在阶级革命的冲击下,岌岌可危;

日本惨胜,却终于把脚插进了中国东北的黑土地,为其“大陆政策”的推行又迈出了一大步;

而中国作为“战场的提供者”,遭受了巨大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在东北的存在感,较战前虽有提升,但终究是以身为饵,诱得二虎竞食,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面对这样的结果,显然没有哪一方感到满足。所以虽然战争结束了,但三国之间围绕着东北问题的纷争,却远没有结束。

1929年9月至11月,中东路事件,少帅先生企图运用武力,强行从苏联手中收回中东铁路部分管理权,结果铩羽而归。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完全占领东三省,中国十四年血泪抗战开始。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而国民党政权却在苏联的压力下,不得不就保东北、新疆,还是保外蒙做出抉择。

……

自1904年起,没有哪片土地可以如东北这般,见证中华民族在20世纪前50年的苦难;也没有哪片土地如东北这般,饱经血与火的洗礼。

东北,你难过吗?

本文作者:小人书摊(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965183534451968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俄罗斯   日本   北京条约   瑷珲条约   皇太极   努尔哈赤   杨儒   英国   山海关   慈禧太后   南阳   外兴安岭   一战   乌苏里江   抗日战争   沈阳   黑龙江省   满族   康熙   三国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