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关河五十州:三朝元老鳌拜为什么看不上“小皇帝”康熙?

网络整理 2019-05-21 最新信息


关河五十州:三朝元老鳌拜为什么看不上“小皇帝”康熙?

鳌拜为什么历事三朝,对皇太极、顺治能都做到忠贞不贰,却唯独与康熙形成了势不两立的紧张关系,这是为什么?

今天且听关河五十州为你道来。

鳌拜对皇太极、顺治忠贞不贰

鳌拜自青年时期就驰骋疆场,立大小战功无数,并在战场上救过皇太极的命,被皇太极赐号“巴图鲁”(满语,英雄或勇士之意)。孝庄喜欢回忆往事,曾多次向宫人和康熙讲述当年鳌拜身中利箭,被射得像个刺猬一样,但仍杀敌如虎,拼死保护丈夫的事迹。鳌拜的英雄形象也因此给康熙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当他回顾大清艰辛的立国史时,仍不忘提及鳌拜,说“太皇太后常念其勇耳”。

“国初勋旧,无不知有鳌拜者。”清军入关后,鳌拜奉命率部追击农民军,李自成、张献忠这两位明末农民军的领袖都先后死于其追击。与此同时,他对继位的幼帝顺治表现得忠心耿耿,为此在多尔衮摄政期间屡遭打击,不是有功无赏就是无罪受罚,甚至还曾三次被判处死刑。

顺治亲政后,视鳌拜为心腹重臣,君臣之间极为相得。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便亲临鳌拜府邸看望慰问。孝庄病重,顺治朝夕侍候,鳌拜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服侍,连休息和吃饭都顾不上。


关河五十州:三朝元老鳌拜为什么看不上“小皇帝”康熙?

鳌拜对康熙做过的那些事……

亲政后的康熙经过前期的磨炼,在观察问题或处理政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主见和能力。对于鳌拜本人,康熙在加以戒备的同时也毫不迁就。

1、鳌拜不但专擅,而且桀骜不驯、目无君上,对康熙相当不尊重。他常常在朝堂上对康熙进行顶撞,与康熙说话总是扯着嗓门“高声喝问”,而且稍不如意,就当着康熙的面对部院大臣进行呵斥。朝贺新年时,他也不顾忌讳,身着黄袍,仅帽结与康熙不同而已。

2、有一次,康熙要外出狩猎,命鳌拜报知孝庄,他竟然说:“皇上自己去吧!”康熙未经辅臣传旨意,命人选鹰,鳌拜、遏必隆又对此不满,厉声斥责近侍说:“这成何朝廷?”言辞间俨然已以朝廷自居。

3、苏纳海等人都是重臣,康熙闻讯,知道他们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急忙召集辅臣赐座询问,意图出面进行调停。席间,鳌拜坚决要求处死苏纳海等人,索尼、遏必隆附和,苏克萨哈深知鳌拜挑起圈换事端和严惩苏纳海等人,实际矛头都是指向自己,可他又怕出语反对导致惹祸上身,只好继续选择终席沉默不语。

康熙此时年仅十三岁,虽然平时也经常参加辅臣议政,以从中学习执政经验,但毕竟还缺乏在这种特定情况下的历练,鳌拜等三名辅臣的态度令他一筹莫展,一时也找不出适当的言辞来为苏纳海等人缓解困境。

这时鳌拜不断催促康熙:“臣等所见皆同,请皇上发落!”康熙犹在迟疑,鳌拜干脆走向御前,拿起御用朱笔,写下“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不遵上命,立即处斩”十七个大字,然后昂首出宫而去。

4、鳌拜企图主持起草皇帝亲政大赦诏书,借以捞取政治资本,康熙未予理睬,而是另用他人,密拟赦诏,“临期颁行”。又有一次,朝廷明令冯溥调任左都御史,内阁已有康熙批示的红本,调令的文件也已抄发,可是鳌拜仍力图取回改批。冯溥不同意,理直气壮地阻止说:“本章既批发,不便更改。”鳌拜大怒,欲加罪于冯溥,康熙连忙出面对冯溥表示支持,并且严肃地告诫鳌拜:“辅臣待人处事,理应详尽慎重。”

5、鳌拜对康熙的“教导”,表明他根本不愿改变原有辅政方式,不肯交出代行皇权的权力。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本来康熙亲政后,辅臣不应再有批阅奏疏之权,但平日里鳌拜仍与遏必隆商议:“皇上亲政后,所奏事件在何处批理?”

除了不愿交权,鳌拜还“教导”康熙要听得进劝谏之言,近善远恶。当然,他所说的劝谏之言绝不是熊赐履、冯溥等的言官之辞,说穿了,其实就是要给康熙设置条条框框,以便进行控制。所谓“近善远恶”更是企图限制康熙与朝官们的广泛接触,把他变成没有独立思想的傀儡,以便达到其干预朝政,架空小皇帝的目的。

6、鳌拜党羽、安亲王岳乐跟着领衔启奏,继续把苏克萨哈往死里整,并当场揭发苏克萨哈曾对康熙有轻蔑之语。在他的推波助澜下,畏惧鳌拜的诸王大臣全都脱下帽子,“免冠叩头”,意思是宁冒着被摘乌纱帽之险,也坚决奏请杀掉苏克萨哈全家。

面对诸臣的跪请,少年天子惊慌失措,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阵势,毫无心理准备,一时之间,整个人都变得恍惚起来。万不得已,他被迫做出让步,同意按原议处置,只将苏克萨哈的凌迟改为处斩。

7、鳌拜的个人势力达到顶峰,基本上把持了朝政,“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又将部院启奏官员带往私门商酌”,甚至“红本已发科抄,辅政大臣鳌拜取回改批”。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道,“在他(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鳌拜),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后来的史学家们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鳌拜辅政时期”,究其原因,就是鳌拜已实质性独掌朝中大权。


关河五十州:三朝元老鳌拜为什么看不上“小皇帝”康熙?

鳌拜与康熙势不两立的原因

清代笔记中记载,有一次鳌拜前去上奏,见康熙正在阅读儒家经典,便很不高兴地对康熙说:“我盛清自有制度,皇上应该读喇嘛经(佛经),而不应该读儒生的歪理邪说。先帝不嫌臣不才,让臣训诲皇上,臣愚以为,皇上应该体察先帝圣意,屏儒进释(即屏弃儒学,信仰佛教),这样才不致辱没祖先的功业。”

鳌拜口口声声地把“先帝”放在嘴边,其实是挂羊头卖狗肉,根本就不理解也不愿执行顺治的政治理念。康熙笑道:“彼一时,此一时,如今我盛清已据有中原,却还说不读孔子书,没有这个道理。据朕想来,三教九流都可不分高低,卿为什么见解如此狭隘呢?”

康熙的话把鳌拜给惹怒了,他气呼呼地说:“皇上初政,就不接受微臣的忠谏,臣以后再不过问国事了!”说完拂袖欲退,康熙赶紧叫住他,耐心劝导:“卿傅(对鳌拜的尊称)不要这样,朕不是一个听不进劝谏的君主,但读儒书确实不是什么坏事,卿傅您冷静地推敲一下,想想我这么说是不是有道理?”

鳌拜听了面有惭色,但却心有不甘,本来都要转身离开了,又回过头对康熙说:“皇上请将臣的话拿去让大臣们共同讨论,如果他们都认为臣说的是错的,臣甘愿受刑,以谢皇上。”康熙听了仅一笑置之,尽管鳌拜仍摆出一副纠缠不休的样子,但见康熙已闭口不言,只得悻悻然退了出去。

相对于处理苏纳海案时的一筹莫展,处理苏克萨哈案时的矛盾纠结,以及面对诸王大臣集体免冠跪请时的精神恍惚,这一阶段的康熙开始显得稳健而老练。御门听政时,有人提出恩诏中误赦一人,大学士李霨认为“既已误赦,那就算了”,康熙不同意,说:“不小心把人放掉可以说算就算,那么如果杀了人,还可以说算就算吗?”

康熙与辅臣共听读本,鳌拜却私下闲谈,心不在焉,康熙立即斥责道:“这里面关系到民命,不能不慎重。你们都曾经在军队效力,披甲打仗,所以对杀人不在乎,朕则一定会倍加慎重。”

康熙两次谈到“杀人”的问题,实际是在对鳌拜旁敲侧击,表明他对于鳌拜抗旨冤杀苏克萨哈等人的事绝不会善罢甘休。这也是康熙自亲政以来,首次对鳌拜进行针锋相对的直接批驳。朝中正直之士为此大受鼓舞,李霨虽然挨了康熙的批评,但知道皇上是意有所指,所以仍非常高兴地称赞说:“皇上此谕,诚可昭垂万世。”

1668 年9 月,侍读学士熊赐履上疏称“朝廷积习未除,国计隐忧可虑”,并引用宋朝大儒程颐“天下治乱系宰相”一语,点明关键在于鳌拜。显然这是在康熙的鼓舞下,支持者们所发出的共同心声。康熙看完奏疏后暗中高兴,但为了不打草惊蛇,同时也为了保护熊赐履等人,他故意对熊赐履加以申斥,说他“妄行冒奏,以沽虚名”,还故弄玄虚地声称要给以处分,但过后就不了了之了。

康熙的敲打和熊赐履等人的明嘲暗讽,毫无疑问给鳌拜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鳌拜不是多尔衮,无论从其所处地位还是拥有的实力来说,都缺乏策划政变乃至篡夺皇位的主观愿望及其可能性,他折腾来折腾去,目的还是仅限于以相权排斥君权,以便做一个“真正的宰相”。

至于鳌拜为什么历事三朝,对皇太极、顺治都能做到忠贞不贰,却唯独与康熙形成了势不两立的紧张关系,有人分析,其中不能排除感情因素:皇太极是鳌拜的故主,鳌拜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也见识了皇太极的雄才大略,自然对他忠心耿耿,一片赤诚;鳌拜辅佐顺治时,皇太极对他的余威、余恩犹存,顺治又是他力争所立,为此还遭到了多尔衮的迫害,他对顺治自然也能做到忠心耿耿,坚守臣节;可是到康熙就不一样了,此时鳌拜已是三朝老臣,且掌握辅政大权,对年幼的小皇帝就左看右看,无论怎么看都不顺眼了。

推荐阅读

用历史细节

解说一个卓越领导者的心胸和谋略

关河五十州:三朝元老鳌拜为什么看不上“小皇帝”康熙?

本书从人性视角观照了康熙王朝的风起云涌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与命运抉择。作者用丰富的历史细节解说了康熙皇帝自律担当的品格、隐忍与果断的性格、开明包容的格局。可以说,康熙帝用其一生展现着一个成功领导者的心胸和手腕。

本文作者:现代出版社(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329358722170932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鳌拜   康熙   冯溥   顺治帝   皇太极   遏必隆   清朝   李自成   读书   张献忠   白晋   多尔衮   法国   熊赐履   儒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