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老宝鸡故事之十八:“耄耋”年岁摩天院的前世今生已成为历史

网络整理 2019-04-27 最新信息

宝鸡,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鼻祖城市,说是鼻祖或许有人不服气。就中国的称谓而言就出自宝鸡贾村塬的青铜器何遵的铭文,更为重要的这座城市她还是中华礼制的源头城市。关于这方面的历史话题我们在今后的话题中专门撰写文章叙述。话转今天内容的正题,说说老宝鸡情感生活中很是熟悉的北坡摩天院的民间俗世话题。

老宝鸡故事之十八:“耄耋”年岁摩天院的前世今生已成为历史

宝鸡人都知晓这座城市有个很老的城市位置的名字,叫做摩天院,至于为什么叫摩天院今天的后人们是无从所知的。其实摩天院的名字是和历史上河南难民来到最早的宝鸡有关联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宣告抗战开始,陇海铁路从河南灵宝向西修筑,经潼关、西安,1935年通到宝鸡。河南人中的一些回民马车运输户开始“撵码头”,就是随着陇海铁路的不断延伸,他们在铁路沿线创建了各自的经商、生活立足点,推动了西北地区商业、运输活动的开展。宝鸡地区成为许多回民商人的首选之地,在火车站口(即龙泉巷口)这块黄金地段定居下来,还有一些马车队在今经二路东段的开阔地带停扎下来。

老宝鸡故事之十八:“耄耋”年岁摩天院的前世今生已成为历史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6月9日,为了阻滞日寇西进,国民党政府炸开郑州花园口附近的黄河大坝,于一夜之间,河南成为了黄泛区,致使89万许多平民丧命,几百万河南难民人踏上了西域流亡之路。其中一部分拥进了当时只有数千人的宝鸡县城(今宝鸡市),在城外的河滩、山坡上搭下窝棚、开挖窑洞,繁衍生息,形成了一片片难民棚。1942年前后,从河南逃荒出去的难民有近百万人在宝鸡地区安家落户,摩天院就是那时候开始形成的。

老宝鸡故事之十八:“耄耋”年岁摩天院的前世今生已成为历史

当年一些难民来到宝鸡后,觉得金台观以北的山坡相对安全些,就选择这里作为居住之处。许多难民白天依山劳作晚上就居住在金台覌道观里的窑洞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河南亲友陆陆续续前来投靠,也有甘肃、宁夏一些回民加入进来,来到宝鸡的回民逐渐扩大而形成一个群落,他们给自己的这个聚居区起名叫做“摩天院”。至于这个称谓的说法,至今也没有一个官方的注解。

老宝鸡故事之十八:“耄耋”年岁摩天院的前世今生已成为历史

摩天院,“摩”,大概是观望的意思;天,一方面泛指指回民的宗教信仰——真主高高在上护佑众生,另一方面金台覌离天只有九尺高的传统说法有关吧!随着战争的结束,回民们从山洞回到地面,在自家窑洞前平整土地盖起了房子,使摩天院的规模越来越大了。解放后,建立了以回族学生为主的民族小学——摩天院小学,后改称为龙泉小学。

老宝鸡故事之十八:“耄耋”年岁摩天院的前世今生已成为历史

由于回民基于相同的信仰,在摩天院建起了清真女寺。该寺初建于1939年9月,由两孔土窑和八间土木结构瓦房组成,占地面积1.2亩,院内还有一口井。1958年因“宗教改革”等历史原因被关闭。1995年3月重新修建,1996年7月完工,1997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另外,宝鸡地区还修建了杨庄清真寺(1937年,又叫“席棚寺”,位于今石油医院所在地)、龙泉巷口清真寺(1938年,位于今老火车站北)、虢镇清真寺(1938年,位于虢镇西关)、龙泉巷北寺(1938年,即今群众路清真寺)、旅宝清真寺(1946年,位于红旗路西,后改称“民权路清真寺”)、龙泉巷上寺(1948年,位于今二康医院对面)等。

2005年,宝鸡实施北坡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摩天院被政府实施了整体拆迁改造,现在的回民被分别安置在原址新建的同心小区一部分被安置到新福园或者其他小区。在新建小区靠近胜利塬的山坡下,已经修建的清真寺替代了原群众路的破旧的清真寺,已经成为穆斯林信徒们做礼拜时的新去处。

至此,摩天院成为老宝鸡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段历史被封存在岁月的长河中了。如果你愿意继续了解老宝鸡城市往事的话,就敬请关注宝鸡趣闻事,可以阅读待发表的系列第十九回的二马路的过往岁月的那些迷离趣事。

老宝鸡故事之十八:“耄耋”年岁摩天院的前世今生已成为历史

本文作者:宝鸡趣闻事(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78901587655524871/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宝鸡   回族   河南   历史   龙泉   这就是河南   灵宝   潼关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