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南通老裁缝每月捐出两日收入,建立爱心基年轻就要对味伴奏金资助贫寒学子|老裁缝|韩君|衣服

网络整理 2017-05-31 最新信息

现代快报讯(记者严君臣 通讯员黄荣)在南通崇川区环城西路上,有一座小小的便民服务亭,往来车流繁忙,可能平时都不会有人注意到它。无论刮风下雨,每天早上七点多,都会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裁缝打开门坐进去,拿起前一天还没做完的活计,缝缝补补起来。

裁缝老张在补衣服

他收费便宜,有的衣服没添加新材料,只缝了两针,他便不收钱。遇上残疾人,他还完全给对方“免单”……现如今,靠这传统活计赚到的钱本就微薄,更不容易的是,这些年来他还坚持每个月捐出两天的收入作为爱心基金,补贴给需要帮助的贫困学子。

“我没读过什么书,也不知道还能干多久。但只要我还在一天,就会捐一天。”他的名字叫张品华,今年65岁,一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

不添材料,他有时连钱都不收

“张师傅,我这衣服袖子长了,给我改改吧。”五月末的一个下午,骄阳似火,现代快报记者找到老张时,他正巧刚刚接了单生意。50岁的韩君骑了辆电瓶车风风火火赶来,把衣服递进了便民服务亭,便站到了树荫下头等了起来。

这间服务亭只有两三平米大,后头挂满了各色拉链,前头桌子上摆了台小小的缝纫机,布料放在上头的隔板上。老张块头不算小,整个亭子便被填得满满当当。他接过这件灰色的防晒衣,仔细量了量尺寸,便动手改了起来。不到五分钟,他便把改后的衣服递还给了韩君。她试了试长短,对老张笑着道谢。

为了改这件衣服,韩君特地骑着电瓶车从长途车站附近赶来。商场也提供修改衣服的服务,但韩君完全没考虑过去那儿。老张的手艺好,收费也便宜,改这件衣服只收了五块钱。

“我跟张师傅打交道20多年了,他搬了不少地方,他去哪儿我就追去哪儿。”韩君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以前她家的衣服都是老张做的。有时活计简单不耗费材料,老张连钱都不收。

老张守着的便民服务亭

回报社会,他每个月捐出两天收入

“不是什么大事,也不花什么时间,我做这行50多年了,舍不得抛下这手艺。”今年65岁的老张家住港闸,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腿脚不便。从十四五岁起他就跟着师傅当学徒,后来自立门户开了爿裁缝铺,和妻子一道经营。后来不流行做衣服穿了,他就改行缝补。

这些年里,因为拆迁改建,他曾搬到过寺街小巷里,但弄堂狭窄不便进出,先后搬过好几个地方。后来濠阳社区帮他申请了这个便民服务亭,让他终于有了个固定的地方。这让老张一直心怀感激,总想着自己得到了帮助,也要想办法来回报社会。

从开张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定下了规矩,给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免费缝补。后来时常听到贫困家庭的新闻,他又萌生起了捐款的念头,想把每个月1号和2号两天的收入捐出来,给需要帮助的人。

“我虽然生活条件一般,但很多人可能比我过得更差。我在家看电视,看到还有那么多贫穷的孩子,我拿一点出来不算什么。”老张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生活圈子狭窄,也不知道该怎么捐款,便向社区提了一下。社区知道后非常支持,还拿来一个小盒子,帮老张安置在了亭子窗口上,方便顾客把钱放进去。在那之后,老张每隔一段时间就把钱汇总起来当作爱心基金,再由社区寻找合适的对象进行捐助。

不识字的他,格外疼惜家境贫困的学生

实行了一段时间后,老张渐渐发现出了不妥。他这行收入不固定,冬天衣服都是大件,每天的盈余便多一些。夏天是淡季,有时枯坐一天都接不到一个单子,每天可能只有二三十块钱。为了维持正常的捐款金额,老张决定改成每个月固定存一百元钱,也方便统计。

从2015年至今,老张一直坚持着这个在他看来“微小”的善举,到现在已经累计捐出了1970元。前不久,他从爱心基金中提出了1000元钱,给了与残疾母亲相依为命的初中女孩小汪。他自己不识字,对这些辛苦求学的孩子便格外疼惜。

“我儿子已经长大在外地工作,我们老夫妻俩开销不大,有余力就帮帮其他人吧。”如今老张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准时从港闸赶到服务亭开张。有生意就做做活计,没人上门时,他就打开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反反复复听自己喜欢的歌。

往来不时有熟识的人经过,会招手跟老张打招呼。急着接孩子的妈妈带着衣服来,拿给老张后又风风火火走了,说自己隔天再来拿,连张收据也不要。这是街坊们给老张的信任。

当被问到打算什么时候“退休”时,老张笑着说,自己反正只要还能做得动,就会一直守着这间小小的服务亭。既不辜负那些千里迢迢来找自己的老顾客,也能将善举继续下去。

 

Tags:老裁缝   韩君   衣服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