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江北新区“起年轻就要对味伴奏飞”不寻常

网络整理 2017-07-20 本地信息
(原标题:江北新区“起飞”不寻常)

昨天,苏南5市记者正在江北新区产业技术研创园内集中采访。本报记者冯芃摄

昨天,参加“砥砺奋进的五年·看江苏如何践行强富美高——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的苏南城市记者采访团第一站走进南京。他们漫步内秦淮河东段,在南唐风格的河畔广场看河水潺潺;在太平南路、北京东路的梧桐树荫下,倾听南京将空中电线“蜘蛛网”埋入地下,给老百姓带来清爽、舒适街道的经验;走马江北新区,“翻看”江苏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的宏伟发展蓝图;站在河西双子塔57层高楼,看被夕阳余韵染红的河西新城美景……

悉心聆听记录,他们将用两天半时间密集采访,用手中的笔、镜头,向全省展示南京最近五年的发展成就。

本次行动将通过实地走访,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逐市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地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开启“两聚一高”新征程中取得的成就。

作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唯一一个国家级新区,刚刚过完两岁生日的江北新区带给记者采访团的最深印象是六个字——起点高、标准高。放眼全球寻觅顶尖资源,启用打破常规的运作模式,江北新区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助力产业腾飞。

背靠浩瀚长江,紧邻国家级绿水湾湿地公园,是江北新区研创园的所在地。作为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这里有着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德智能制造研究所、阿里巴巴创新中心等平台项目。漫步其中,耳畔听到最多的词是“首台”、“首套”。

走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记者发现这里就像一个科技创新成果“陈列馆”,攒着一个又一个生动案例。南京工业大学院士团队研发的全球首套制浆造纸废水零排放成套工艺,在关键时候“挽救”了南通一个投资达100亿元的制浆造纸项目。一张神奇的“膜”可以像变魔术一样,将黑臭的造纸废水,“吃干榨尽”,变成完全可回收利用的纯水、工业用盐及干泥。从此,当地老百姓再无“废水入海”的隐忧,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而这里的运作模式同样让人吃惊——全球遴选领军人才当项目经理。去年,骆敏舟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先进制造所常务副所长的岗位辞职,应聘成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经理”,担任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入职时间不长,他已经成为机器人的“大家长”。在他的研究院,国内首创的多功能服务机器人手爪问世了,机器人告别“笨手笨脚”,伸出手来,它们有拇指、食指、中指和小指,每个手指有三个关节,抓取零件迅速灵活。此外,这里还孵化出国内首创关节型六轴机器人核心操作系统、国内领先的智能浮动头机器人打磨系统等。

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得最多的是德国工业4.0。工业4.0的精髓是什么?江北新区索性将德国推进“工业4.0”的重要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生产设备和结构技术研究所(IPK)请进门,联手打造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IPK所长埃卡特·乌尔曼来江北新区第一天,就给很多企业上了“刷新”固有思维的一课:工业4.0不能简单和“机器人”、“无人工厂”画等号,机器和人的完美协作才是最终目标。

在这里,连开咖啡馆的都学历“爆表”。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里,一家叫Discovery的咖啡馆被誉为“南京学历最高”的咖啡馆。它的股东是在这里创业的公司创始人或高管,其中有3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2位海归博士。咖啡馆的发起人之一、南京高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总经理顾凯说,近几年,生物医药谷落户的创业企业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海归”。大家经常在电梯、食堂、会议室遇到,总有许多前沿的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大家特别希望有个咖啡馆开展活动,于是一群专家学者众筹了这个咖啡馆。

用足用好“国家级”名片,江北新区立足全球视野、整合资源,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起飞路。本报记者张希

(原标题:江北新区“起飞”不寻常)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