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我省参评第六届全国nbaqq空间免费代码道德模范拟推荐人选公示

网络整理 2017-06-23 本地信息
(原标题:我省参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拟推荐人选公示)

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6部门《关于评选表彰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的通知》要求,经广大群众推荐、各设区市活动组委会择优推荐和省活动评委会投票推荐,并报省文明委领导同意,拟推荐下列10名同志为我省参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现予以公示。

公示时间自2017年6月23日至6月28日。公示期间,如对人选有异议,请与省文明办综合联络处联系。

电话:(025)88802687(兼传真),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南京市北京西路70号,邮编:210013。

江苏省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推荐和江苏省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组委会办公室

2017年6月23日

助人为乐类:方敬吴锦泉

见义勇为类:张猛

诚实守信类:郁霞秋周海江

敬业奉献类:王华胡方斌崔根良

孝老爱亲类:余美芳周长芝

助人为乐

方敬事迹

方敬,男,1931年1月生,中共党员,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现定居于连云港市赣榆区宋庄镇任庄村。

1991年,方敬从华东师范大学退休,抱着“用教育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信念,他从上海只身回到苏北农村助学扶困、教化乡邻。他坚守清贫,却慷慨助人,倾尽200余万元积蓄成立景清助学金,资助260名寒门学子步入高等院校。

方敬少时投身革命,解放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从1978年起,他每年都要回到家乡任庄村,用自己有限的工资资助当地贫困学子。退休后,方敬回到家乡,通过发挥自己的余热,用教育帮助家乡走出贫困。

26年来,他谆谆善诱,100余年无一名大学生的任庄村,陆续走出了140多位大学生,改变了当地“上学不如上船,读书不如赚钱”的观念;他免费为乡村教师、学生等开设书法培训班,致力打造文化小镇、艺术小镇,从镇里先后走出全国书协会员12名;他言传身教,倡导移风易俗,引领乡风文明,宋庄镇成为了有名的省级文明镇。

方敬老人身患癌症,历经三次手术,但心里始终放不下村里的贫困学子,一直坚守在小村庄里。他生活简朴,一日两餐、自炊自食,却乐善好施,愿意为家乡教育倾尽一切。

他的事迹先后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省、市级媒体报道。他先后荣获江苏好人、2016感动中国·江苏年度十大人物、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吴锦泉事迹

吴锦泉,男,192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南通市港闸区天生港镇街道五星村村民。

2008年以来,吴锦泉用自己走街串巷磨刀积攒起来的收入,一次次为汶川、玉树、舟曲、雅安等灾区捐款,并向身边有特殊困难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吴锦泉乐于助人,年轻时经常为乡亲们修桥补路,每天上下班,自行车后面总是绑着把铁锹,方便随时下车挖土填路。退休后,他操起磨刀旧业,每天推着破旧自行车走街串巷,一元一元地挣,却大把大把地捐。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吴锦泉把3个多月磨刀挣来的全部收入捐献给灾区。2008年至今,他先后向社会捐款20多次,把磨刀收入51000余元、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他的慰问金42000元,全部奉献给了社会。

吴锦泉用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辛苦钱捐助他人,自己却省吃俭用,家里住的还是40年前盖的3间平瓦房,没有像样的电器,衣服、鞋子都穿了很多年,有些已满是补丁。

吴锦泉的感人事迹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2011年5月,港闸区五星村成立“锦泉一元爱心社”,1000多户农民先后捐款14.54万余元,帮助村中困难户。2012年9月,南通市红十字会创建“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截至目前,共收到各界捐款200多万元,用于帮助特困老人、贫困学子等,“磨刀老人”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吴锦泉先后获得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中国公益良心奖、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国好人等荣誉。

见义勇为

张猛事迹

张猛,男,1969年12月生,中共党员,南京市溧水区城建局职工。

张猛年幼时,经常听闻家附近的水库中发生溺水事故,决心要练就一身水上救人的本领。从18岁开始,他有针对性地进行水中救人练习,救人逐渐成为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几十年来,他见义勇为数十次,成功救出23名落水者,被大家称为“水中英雄”。

2003年一个夏日的午后,一名游泳爱好者在溧水区中心水库游泳时腿部抽筋,大声呼救,岸边的张猛听到后,立即跳入水中。落水者200多斤,张猛因人施救,让其趴在自己背上,用独创的高式蛙泳将落水者慢慢救上了岸。2016年1月的一天晚上,张猛接到求救电话,一位市民在驾车时冲进无想寺水库,市民游上岸,但车还在水中。张猛迅速赶到现场,不顾零下3的寒冷,勇敢地跳下水。在潜水第5次时,终于摸到落水轿车,协助民警将汽车打捞上岸。

为让更多水性好的热心人参与到水中救援中来,他组织成立了水上应急救援连。他和他的团队经常组织安全游泳知识宣传,夏季溺水事故高发期,每天到周边水库轮流巡视。近十年来,当地几个水库都没有发生溺水事故。

张猛救人从来不收酬劳,还把这些年各级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的2万余元奖金全部捐给困难群众和贫困学生。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道德观察》栏目等多个节目对张猛见义勇为的事迹作了报道。2016年11月,张猛被授予“全国见义勇为英雄”称号,全国获此荣誉的仅有7人。

诚实守信

郁霞秋事迹

郁霞秋,女,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张家港市金港镇长江村党委大大,长江润发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长江润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她是长江村走出去的第一个女大学生,从医15年,成为医院妇产科的一把业务“尖刀”;她也是率先回到长江村的女大学生,16年来,她信守回村时许下的强村富民的承诺,肩负起带领父老乡亲圆梦小康的重担,成为全村人交口称赞的“小郁大大”。

回村之初,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郁霞秋响应号召,合并经济欠发达的韩家港村,成立长江村东区。并村时,她对东区百姓作出“三年打基础,五年变新貌,十年大变样”的承诺。经过十年建设,东区成为苏州市美丽村庄示范点,与中心区各项事业顺利接轨。2016年,长江村实现销售超50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38700元。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郁霞秋对员工许下“人员不散、工资不减、工厂不关”的诺言,稳定了人心,促进了企业进一步发展。2010年,长江润发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开创苏州市首家村企上市的先河。2016年,长江润发集团新股上市,公司市值超百亿。

郁霞秋在宿迁市宿豫区投资兴建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带动20个苏南企业项目落户宿迁。她热心公益,先后与17位贫困学生结对助学,为盐城阜宁特大龙卷风自然灾害捐赠150万元现金及药品。

她常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兑现初心诺言,实现群众期盼,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

郁霞秋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十大经济女性年度人物等称号。

周海江事迹

周海江,男,1966年生,全国工商联副大大,红豆集团党委大大、董事局大大。

在三十多年的创业发展中,周海江始终把诚信定为企业发展的永恒准则,红豆集团从乡镇小作坊成为了集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生物制药和房地产于一体的跨国集团,在民营企业中率先通过社会责任体系认证。

企业的诚信铸就于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周海江“剪轮胎”的故事成为行业的一段佳话。橡胶轮胎是红豆集团的重要产业。当他得知10万多只内胎含胶率没有达标,立即让员工当场将不合格轮胎全部剪掉。虽然损失不菲,但企业上下接受了一次诚信的洗礼,更牢固树立了红豆轮胎精益求精、质量为本的品牌信誉。此后,红豆轮胎的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行业前列,并于2016年9月成功上市。2017年以来,股市低迷,周海江及控股集团却持续增持,绝不恶意套现,损害股民利益。

周海江始终秉持诚信共赢理念。2007年,红豆集团在柬埔寨建设“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当地居民因担心无法放牛而抵制开发。周海江让员工走乡访村,向村民保证:每人三个月能赚回一头牛。10年后,上百家企业入驻特区,提供就业机会1.6万个,不少岗位一个月就赚回一头牛。2008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红豆集团承诺并做到了不裁员、不减薪。他还心系公益事业,多年来,红豆集团及周海江个人捐款捐物超过3亿元。

周海江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

敬业奉献

王华事迹

王华,男,1976年11月生,中共党员,生前为句容市副市长、镇江市援疆前方指挥组副组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长助理。

2014年12月9日,王华作为江苏援疆干部踏上伊犁大地;2016年8月18日,王华不幸因公殉职,把41岁的宝贵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献给了党的援疆事业。他以敬业、奉献、实干、廉洁的精神,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在援疆的983天里,王华跑遍了四师18个团场,最远的团场单程距离有300多公里;他跑遍了超过半数以上的连队,最多的一天,行程800多公里。他所在的援疆工作组,三年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5.73亿元,实施援疆项目55个,超过80%的援疆资金投向民生改善、城镇化和教育等领域。

在重视解决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的同时,王华更加注重为当地经济“造血”。他带着镇江援疆干部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多次往返于镇江和新疆两地,为产业援疆争取项目。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30多家企业先后落户四师,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援疆要做主人,不做客人,更不做看客。”王华说得深切,更做得扎实,他将一腔心血全部奉献给了伊犁河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和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深度报道了王华同志的感人事迹。王华获得江苏“时代楷模”、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援疆干部等荣誉称号。

胡方斌事迹

胡方斌,男,1966年7月生,中共党员,靖江市人民医院心内二科主任。

2010年6月,胡方斌作为急需高端人才被引进到靖江市人民医院,他以广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高度的责任心深深感染着周围的同事和病人。他建立了“急性心肌梗塞绿色通道”,使许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救治,甚至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救助他人、放弃自己。

2015年7月4日凌晨6点多,胡方斌接到医院紧急电话,一位急性心梗患者需要手术。赶到医院后,胡方斌和他的团队立即开始手术。手术正在紧张地进行中,突然,胡方斌的心脏剧烈疼痛,大汗淋漓、几乎窒息。凭着经验判断,他意识到自己与手术台上的患者是同一症状:急性心肌梗塞!然而胡方斌此时只有一个信念:“我不能离开,我的病人还在手术台上。”他让护士帮他注射了一支吗啡止痛,坚持给病人做完了手术,之后他瘫倒在地。随后,他被紧急救治,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撕裂,接受手术治疗,换上了人工血管,输血超过10000多毫升,历经了12个小时的抢救才被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每天,胡方斌的手机从不关机,晚上也是放在枕边。无论是在节假日,还是在深夜,只要是科室或者患者需要,都能看到胡方斌忙碌的身影。7年来,他成功完成心内科各种介入手术4000余例,成功率达99%以上。

胡方斌先后获得全国十大“最美医生”、中国好人、感动中国·江苏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崔根良事迹

崔根良,男,1958年5月生,中共党员,亨通集团党委大大、董事局大大。

30多年来,崔根良始终勇立时代潮头,以爱党爱国为信念,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从创业到创新,从制造到创造,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崔根良先后担任两家濒临倒闭工厂的厂长,经过细致调研与分析,果断放弃了传统丝绸纺织产业,创办新兴电缆光缆企业。2003年,他决心冲破国外光纤技术和市场的封卡,着手研发中国的光纤项目。他请来顶尖专家,组成研制核心团队,经过500多天苦战,终于研发出了达到世界同行水平的光纤产品。随后,他在大容量、高速、低损光纤,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特种光纤,光纤导航等系统研发上,一次次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在光通信技术与光纤网络、量子通信的技术与全产业链发展上,完成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现在中国每四米光纤网络就有一米是“亨通造”,在全球光纤网络中占15%的市场份额。经过20多年发展,亨通员工从38人增长到1.1万人,年纳税额从87万元增长到超10亿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完成商标注册。

崔根良怀揣对社会的大爱之心。2007年,他响应政府号召,与苏北经济贫困村开展村企结对挂钩;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动员全体员工捐款捐物1000多万元;2011年,他筹资5000万元成立江苏省首家由民政部直管的非公募慈善基金会——亨通慈善基金会,热心帮助困难人群。

崔根良荣获全国时代楷模、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十大慈善家等荣誉称号。

孝老爱亲

余美芳事迹

余美芳,女,1982年1月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

因为丈夫刘伟父亲的善心,家里接纳和赡养了3位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老人。2005年,余美芳牵手刘伟,走进了这个一家6口人、5个姓、有3个彼此没有血缘关系“爷爷”的特殊家庭,用灿烂笑容和无悔付出,完美诠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华传统美德。

在常人看来,这是个“傻透了”的姑娘。她是研究生,即将签约高校,却选择去当个长期“保姆”;别人的恋爱是花前月下、甜言蜜语,她的恋爱是听刘伟讲家里老人相互扶持的故事。这个“傻姑娘”,没有婚礼,就把自己嫁了出去,勇敢地走进了这个一穷二白却有情有义的家。

婚后余美芳的生物钟就变成了凌晨5点起床、半夜12点入睡。她根据老人生活习惯,专门定制了一张像东北大炕一样的通铺大床;老人爱吃东北酸白菜,她专门找东北人学习腌酸菜;老人们卫生习惯不好,她总能理解,默默收拾干净;怀孕期间,挺着大肚子的余美芳,像往常一样操持着家务,照顾老人们的饮食起居……

近两年,家中老人相继离世,余美芳将爱从“家里”带到“家外”,将“小爱”延伸为“大爱”。她成立馨缘种子社,带着志愿者们走进牛塘敬老院陪伴孤老,走进生活在阴霾中的失独家庭。

余美芳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好人等荣誉称号,她的家庭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周长芝事迹

周长芝,女,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徐州市云龙区彭城养老服务中心院长。

周长芝从教23年,曾担任过4所中学的校长。6年前,她倾其所有陆续开办三家民办敬老院,把自己的一个三口之家变为拥有一千多位老人的“大家庭”,老人们亲切地称她为“贴心女儿”。

周长芝的母亲从上世纪60年代起,陆续收养了一个孤儿和十多位孤寡老人。受母亲影响,她自幼就习惯了和家人一起为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们盛饭端茶、服侍起居。2011年,周长芝的事业蒸蒸日上,但她没有忘记母亲弥留之际的嘱托,立志要圆母亲遗愿,为天下父母打造晚年的幸福家园。她辞去中学校长职务,拿出家中全部积蓄,卖掉两套住房,倾全家之力开办了三家养老院。

6年多来,养老院收住老人1000多人次,为16位抗战老兵、26位孤寡老人提供免费入住,为156位三无老人、贫困老人和残疾人累计减免费用100多万元。此外,她还帮助300多名下岗职工和农村贫困人口再就业,先后资助贫困学子290人,为28个贫困家庭捐款,为汶川、玉树、雅安灾区多次捐款捐物。

她以传承敬老美德、弘扬文明风尚为己任,发起“爱心温暖”大行动,组织“送歌舞献爱心欢乐老人”系列文艺演出。她还自费印制十多万份宣传爱老、孝老文化的书包、杂志、折页,发到社区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手中。

周长芝荣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敬老之星等称号,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首届全国文明家庭。

(原标题:我省参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拟推荐人选公示)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